快捷导航
查看: 49|回复: 0

中华远古文化中的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6 2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严行】:


“一如世界一切民族一样,中国文化起初是知道有神的,是具有上帝信仰的。在记述春秋历史的《左传》中,“大事”一词特指宗教祭祀和战争。学术界公认先周时期中国文化是有信仰的,例如就有“殷人尚鬼”一说。《诗经》的“雅、颂”里面有大量歌颂上帝的诗歌。


自周代开始,中国文化开始向世俗性转向。


第一,上帝的观念渐渐代之以比较模糊的“天”。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进而导致祭祀的等级化,唯有天子可祭天,他是 “天”之“子”,有祭天的权柄,百姓是不许有这种非分之想的。例如北京的天坛,只有皇帝可以祭祀。这就切断了百姓与上帝的联系。《礼记·王制》明确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由这个制度可见,百姓连祭祖都不可以“慎终追远”,最多只允许在炕头上拜一拜先人。如此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百姓的宗教情感,因而秦之后,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日益淡泊。


第三,除了上述制度性的因素之外,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生活方式,也推动实用主义精神的发展。首先,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因此人的关注点就落在“自”上,追求就落到了“给”和“足”上,从而失去仰望之心;其二,农业生活的固定性,又让人重人伦、重道德,着眼世界,轻天国,忘彼岸,从而信仰日趋淡化;其三,农业生活方式的经验性,让人的意识徘徊在有形的世界里,感性思维,过分抒情,成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学的本质是诗歌,可视为这一情形的说明。并且,中国诗歌抒发的全部感情几乎都是属世的情感。比较一下唐诗宋词与圣经中的诗篇,能清晰看出巨大差异。《诗经》之后,上帝就不在中国人的歌咏范围里了。中国文化的世俗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对上帝完全无知,不信上帝,哪能有所谓真正的宗教信仰呢?没有宗教信仰背景,中国思想将无法解释“仁义”“道德”“正义”等观念的来源与归属,不能说明价值何以发生?何以成立?孔子一生亟力宣扬“仁”,却从来不能对为什么“仁”是合理的给予解释。在孔子那里,只能将“仁”放在不证自明的位置上,要求他人以“不争论”的方式,直接接受”。


“儒家的所有观念都如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为超验前设,不允许置辩。在中国几千年大一统专制时代,这种霸道的思想观念一直凭借政治力量推行,一旦这一体制有所松动,这些缺乏根基的思想就必然动摇。从历史上看,儒家这些本质上十分无力的道德说教,除了在意识形态的压力下形成一种普遍伪善,完全不可能具有拯救人灵魂的作用”。


“唯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能够给人提供有关自由、不朽、彼岸、价值……的解释,能够给人的存在以说明,能够给人的生命以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路88号现代城5号楼

新锐创想是一个融创意、设计、技术开发、服务为核心的新锐互联网公司,专注于Discuz!周边插件开发和精品模板设计,坚持为客户打造高品质的精品模板和插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Discuz Team.

豫ICP备15029370号-16|棠棣馆

GMT+8, 2024-12-23 22:33 , Processed in 0.01583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