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查看: 34|回复: 2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3 19: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经第一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竭;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0)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动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4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七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炳。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九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cǎn)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 圣人恒无心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49)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十四章 尊贵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有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第十六章 盗夸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攵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第十七章 善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逢蝎虺(huǐ)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曰号而不嚘(yōu),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阅,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章 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兹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二十一章 为正
其政闵闵,其邦屯屯。其政察察,其邦夬夬(guài)。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lá),直而不绁(xiè),光而不曜(yào)。
(5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长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也。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之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二十三章 居位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0)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二十四章 处下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
(6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六章 无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
第二十七章 辅物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台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二十八章 玄德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知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二十九章 江海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66)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十章 安居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0)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车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三十一章 不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三十二章 三宝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
(67)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三十三章 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67)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第三十五章 怀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
民之不畏畏,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72)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也,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网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杀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词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者矣。
第四十章 贵生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75)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也,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顶之灾,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四十三章 水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挈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挈而不以责于人。固有德司挈,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人为善。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经第四十五章 观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六章 观噭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2)
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3)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十八章 道用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tuó yào)与?虚而不淈(gǔ),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十章 浴神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五十一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7)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为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五十三章 持盈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镜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为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tuán)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是谓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
卅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yá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五十六章 为腹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之口爽,驰骋田腊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五十七章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何以寄天下。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纪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五十九章 不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hún)呵,其若浊;湛(zhàn)呵,其若浴。浊而静之,余清;安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15)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六十章 归根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wù)身不怠。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六十一章 知有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17)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六十二章 四有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18)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六十三章 朴素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六十四章 食母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tiāo),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鬻(yù)人昭昭。我独闷闷呵,鬻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lǐ)。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0)
唯之与诃,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漯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望呵!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六十五章 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2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六十七章 执一
曲则全,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金归之。
(2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失者同于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24)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辎重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七十一章 曳明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眯,是谓眇(miǎo)要。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七十二章 恒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德不贷,复归于无极。楃(wò)散则为器,声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jiǒng)或吹,或强或挫,或坏或椭(wěi)。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chǔ)。
(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七十四章 不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矣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矜,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30)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七十五章 贵左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xiān)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
道恒无名,楃(wò)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32)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匀。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与江海。
第七十七章 尽己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七十八章 成大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34)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依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6)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9: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马王堆出土了原本《道德经》之后,国人才明白,我们一直看的那本《道德经》,是刻意篡改后让我们看的、古代皇家准许的所谓《道德经》!真正的《道德经》,是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本)!
《老子》问世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然而它的真实面目,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曾被深深地埋入了地下,不为世人所知晓。
原来,我们从小就阅读的《道德经》竟然全部是抄袭一部叫《老子》的作品!而且,老子的名字也并不是叫李耳,这位叫李耳的人是深受老聃的影响的门徒或者弟子!
为什么历史会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作者:云门鹤
转载:崔治平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传承,今日,我们就来拨开迷雾,解开这个困扰学术界两千多年的超级大谜团!

《道德经》与《老子》的混淆

有人考查,在长达二百四十年的春秋时代,我国尚无以“李”字为姓氏者。
传说李耳是因为他的母亲在分娩时,手指李树因以为姓,从而成为李姓的始祖,其子李宗曾为魏将,封于段干;也就是说这个号称“老子”的李耳是战国初期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并不是春秋时代的人!
李耳是道教的始祖,身份传承有序,有道教“家谱”可查。
道教始祖是战国时期的李耳,道教原创之初就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是个以“自隐无名为务”的民间组织;《道德经》正是道教立教的经典之作。
现在的问题是:这部《道德经》是否就是老聃的原著《老子五千文》?《道德经》的作者李耳,号称“老子”,是否就是《老子五千文》的原作者老聃?
应当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把《道德经》当成了老聃的原著《老子五千文》的;连博学多闻的史学宗师司马迁也毫不例外,在他写的《史记》里就说: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老聃的原著应该是这本分为“上下篇”、以“修道德”为内容、讲“自隐无名”思想的《道德经》。
但是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抄本(甲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以本)残篇才发现:
《老子》的内容和广为流传的《道德经》差别是很大的。
《老子》是一本政治著作,而流传千年的《道德经》是一本道家哲学著作。
《老子》与《道德经》是两部不同的作品,《老子》和《道德经》分别属于两位作者。
《老子》,是后人对老聃著作的称呼,或称《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是《老子》原作被篡改后的名称,应当是战国初期叫李耳的人所做。

老子和李耳的生平

老聃,陈国(今河南开封陈州地方)人,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职务,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长期从政经验,对社情民意有深入的了解,是个具有先进科学头脑的无神论者。
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制”,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与他有过很多交往,人称他为“老子”。
李耳,楚国人,他可能是老聃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中的“有神论”者,他对《老子》作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他身处乱世却无力回春,为逃避现实而“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遂篡改《老子》制作而成道教经典《道德经》,李耳因为受到《老子》的影响而号称“老子”,为道教始祖。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司马迁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的道理了。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老子》指的就是《道德经》,显然,司马迁已经把《道德经》与原貌《老子》混为了一谈。
《道德经》的作者,准确来说应当是由《老子》的原作者老聃与《道德经》作者李耳两人合并而成的。把本来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两个人年龄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当然就有一百六十余岁,甚至二百余岁了。
司马迁关于老子著书经过的记述估计是依据道教内部的传说而来,因此是既可信而又不可全信的。
也有可能,司马迁记载的著书一事,指的就是李耳把老聃的原著篡改成《道德经》这件事,并非是老聃撰写《老子》原著的事。
因为著书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思想的结晶,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岁月的积淀。
从书籍的内容分析来看,《老子》这部书,是老聃自身学术活动的实录,因此绝对不是为了出关归隐,被关尹喜“逼”着一时能写得出来的!
真实的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
据历史记载,孔子34岁时曾“适周”向老子“问礼”,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周景王死了,他的儿子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子朝因争夺王位失败而带走周王朝的大量档案典籍逃亡楚国,身为“周守藏室之史”负责保管国家档案典籍的老子也因而去职。
有学者认为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以此计算,老子时年约56岁左右。去职后的老子回到了陈国,主要是从事讲学活动,还到鲁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与孔子有过多次交往。
老子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他从社会实际出发,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主张改革现行的“周礼”;孔子是因循守旧站在士族阶层的立场上,主张恢复“周礼”以维持社会秩序;他俩师生之间因此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
老子与孔子在学术观点上的主要分歧,除《史记》中有记载外,在《老子》里也有充分的反映。书中有些记述就是与孔子的活动有关,也透露了老子与孔子之间学术上的分歧。
如文中的“声人”指的就是当时包括孔子在内的讲学老师,老子对他们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行为与作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以百姓为刍狗” 的假仁假义虚伪本性,愤怒地表达了“绝声弃知”、“绝学无忧”的观点。
《老子》这部书就是老聃在讲学时,针对社会现实所编写的教材,由于是讲学用书,因此以“解释”为主,所以句子中的副词比较多。可以说,《老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内容的教科书;它记录了老聃的学术思想、讲学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及重要事件。
虽然老子与孔子在学术思想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但他始终抱着“声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师生情谊却依然如故,在孔子的生平事迹中就有多次与老子亲密交往的记载。
在学术争论上老子则坚持“(朴)散则为器,声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这种提倡学术自由,而把最终决策权交给统治者的正确立场。
在春秋晚期群雄争霸的社会里,老子提出“以人为本、以下为基、以国为体、以和为贵、以德为用、以道为归” 的一整套改革礼制主张,因不符合大士族阶层的胃口,一直没能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孔子坚持以君为本、以仁为用,提出“以‘克己复礼’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主张,则因为能起到维护私有制的作用,而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但由于统治者私欲膨胀耽于酒色,不顾百姓死活的本性难移,根本就无法施行;结果孔子也不得不离开政坛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从事讲学与著述活动去了。
孔子在73岁时离开了人世,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这时候的老子还健在,应当已有93岁的高龄。第二年楚灭陈,老子离开家乡流亡他国,最后死在秦国,终年应当不会超过100岁,是不可能有160多岁或200多岁之说的。

《老子》的不同版本

《老子》是一本老聃在长期的讲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书,通过他学生的传播,在当时社会上应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古代无纸,简册就是当时用来书写和传播文化思想的主要工具。老师在不同时间的讲课中会随时修正自己的讲学内容,学生依据老师不同时间的课堂内容所作的记录也会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时期的传抄中,出现有所不同的版本,也是不奇怪的事。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1979年郭店出土的71条楚竹简《老子》残本的文字,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的文字有些出入的原因。
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两版本的书体虽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范畴。
乙本避刘邦讳来看,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而《老子》(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以推断这是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的版本。
3号墓墓主(利苍之子——利豨[xī])英年早逝,战死沙场,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样。
我们可以判断出,因为利豨生前喜欢读书,老夫人(马王堆1号墓墓主)痛失爱子,下葬时就陪葬了大量的书籍、图册、医术,还有征战时候的驻军图,陪伴爱子。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两幅彩色地图,可以看到长沙国与赵佗的对阵形势图,可能就是利豨打仗时使用的军用地图。
1号墓的辛追夫人陪葬了大量的文物;而2号墓利苍由于埋葬较早,且保存不完好,出土文物较少;3号墓,陪葬了大量的书籍图册,这可能就是当时流行的套装书。
这些书籍,对于古人来说并不珍贵,但对于后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研究史料。
公元前168年,距离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已经有34年,从汉高祖刘邦,刘盈、废帝刘恭(吕雉摄政)、废帝刘弘(吕雉摄政),一直到汉文帝刘恒,经历了5位皇帝。
时间能改变一切,所以,《老子》(乙本)应该是汉朝建立后期已经修改过的版本。
从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帛书《老子》(乙本)的有些字句,明显是受了《道德经》的影响而被修改过了的;但其大部分内容依然还保持着甲本的原状,也是难得的珍贵数据,因此可以用作修复甲本缺失字句的参考。
因《老子》(甲本)不避刘邦名讳,也可以断定,这个版本是只能秘藏、自己看,而不可流传的版本。
由此可初步判断,1973年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的,是从未被篡改前的《老子》原作抄录而成的版本。
所以说:
《老子》(甲本)应当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原貌的《老子》版本。
三国时魏人王弼的注本《道德经》,是现存通行本中流传于文人系统中的最早版本,是最接近于《道德经》母本的版本。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是目前最具可比性的两种版本,也是研究原貌《老子》与《道德经》之间差别的重要依据。
最后,其实要辨别很简单,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汉帛书《老子》(甲本)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这两本书内容上的差异,就会很容易知道,这两位真假“老子”作者各自不同的身份与政治面目了。
也完全可以进一步证明《道德经》不是《老子》,李耳也不是老聃的事实结论,从而解开这个困惑学术界长达二千多年的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校勘版)

德经


第一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舆与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三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也者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窘。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炳。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第九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cǎn)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第十一章 无为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第十二章 德善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贵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十六章 盗夸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观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逢蝎虺(huǐ)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pìn mǔ)之会而朘(zuī)怒,精之至也。终曰号而不嚘(yōu),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阅,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章 治邦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二十一章 为正
其政闵闵,其邦屯屯。其政察察,其邦夬夬(guài)。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lá),直而不绁(xiè),光而不曜(yào)。
第二十二章 长生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 居位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二十四章 处下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第二十六章 无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第二十七章 辅物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台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第二十八章 玄德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知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第二十九章 江海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第三十章 安居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三十一章 不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第三十二章 三宝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兹,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
第三十三章 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三十五章 怀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
民之不畏畏,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网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杀
若民恒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第四十章 贵生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挈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挈而不以责于人。固有德司挈,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人为善。
道经第四十五章 观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第四十六章 观噭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声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tuó yào)与?虚而不淈(gǔ),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五十章 浴神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五十三章 持盈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为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tuán)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
卅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五十六章 为腹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第五十七章 宠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何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纪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五十九章 不盈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
与呵,其若冬涉水;
犹呵,其若畏四邻;
严呵,其若客;
涣呵,其若凌泽;
沌呵,其若朴;
湷(hún)呵,其若浊;
湛(zhàn)呵,其若浴。
浊而静之,余清;安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归根
至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wù)身不怠。
第六十一章 知有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
第六十二章 四有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第六十三章 朴素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六十四章 食母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tiāo),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鬻(yù)人昭昭。我独闷闷呵,鬻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lǐ)。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六十五章 从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 执一
曲则全,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金归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失者同于失。
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渊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辎重
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七十一章 曳明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眯,是谓眇(miǎo)要。
第七十二章 恒德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德不贷,复归于无极。楃(wò)散则为器,声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jiǒng)或吹,或强或挫,或坏或椭(wěi)。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chǔ)。
第七十四章 不强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矣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矜,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七十五章 贵左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xiān)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
道恒无名,楃(wò)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尽己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参考资料: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http://61.187.53.122/PdfReader/h ... 13&locale=zh-CN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mawangdui/lao-zi-jia-de-jing/zhs
维基文库老子 (帛書本):https://zh.wikisource.org/zh/老子_(帛書本)
维基文库:https://zh.wikisource.org/zh/老子_(帛書校勘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热线
400-1234-888 周一至周日:09:00 - 21:0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路88号现代城5号楼

新锐创想是一个融创意、设计、技术开发、服务为核心的新锐互联网公司,专注于Discuz!周边插件开发和精品模板设计,坚持为客户打造高品质的精品模板和插件。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Discuz Team.

豫ICP备15029370号-16|棠棣馆

GMT+8, 2024-12-23 22:46 , Processed in 0.020657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